成都麓湖CPI Ⅱ期:KOKO Market

成都麓湖CPI Ⅱ期:KOKO Market

在CPI岛一期改造的探索中,我们从鹫田清一提出的“平热”与“淡景”的哲学观念[1]出发,塑造了一个平和自然、诗意感知的城市空间。在这次的CPI岛二期设计中,我们延续了这些深刻的哲学探索,同时进一步迈向了建筑与自然之间更为紧密而谦逊的关系。

“KOKO”是“这里”的意思,而KOKO MARKET是麓湖CPI全新的“容器”,来酝酿和催化出更多新鲜有活力的故事。KOKO提倡轻松、自然的生活方式与态度,时刻与邻里分享温暖和关怀。

二期项目位于一期的东南侧,由两栋独立的样板房单体改造而成。这两栋同样曾被遗忘的建筑,如今通过细致的设计手法重新焕发生命力,形成了一个自然交织、氛围浓厚的整体市集。

设计采取一种介入而非主导的姿态,呼应北欧代表建筑师贡纳尔·阿斯普朗德(Gunnar Asplund)对现代建筑中诗意、自然与人文关怀的追求。我们强调建筑如何以平和的方式贡献于人的日常生活幸福[2]。在设计之初,我们继续采取了空间拓展与“微地形”融合的手法。

在场地东南角加建的小单体与原建筑形成高低错落、向内包裹的“市集空间”,创造了既满足功能使用又具备丰富空间体验的格局。拱形框架与轻质薄膜棚顶在空间上轻柔地覆盖、自然地连接,使室内外界限模糊而温和地过渡,形成了一个感官体验连续而丰富的“灰空间”。

但相较于一期的设计,本次设计更多的关注于以下三重思考和理念,从而使城市、建筑、空间和生活[3]自然而然的融合在一起,平和而优雅:

围绕“自然的延续性”之一概念,设计采用了大量木质材料和再生材料,钢铁结构与温暖的木质肌理共同营造出一种工业与自然交织的对比美学。建筑保留了原有场地上的树木,巧妙的拱顶设计允许树干自然穿越,建筑适应生态而非生态迁就建筑。从生态和自然的“微环境”出发,而非单纯地模仿自然,这种谦逊的设计态度正是“效法自然”哲学的深刻表达

空间的流动性成为设计的另一核心追求。通过精准的扩建与加建,我们创造了一个连续衔接的空间体验,宛如自然生态系统般生长延续。由室内设计到室外建筑表达,与一般的室内限定空间不同,这里是开敞的灰空间,是流动的公共空间,这能更好地承载“生活的叙事”,符合各种商业的入住和运营需求。

进入市集大厅,室内的下沉庭院与外部环境有机互动,鼓励人们在这个自然与人造交织的界域中驻足、交流。这里是一切美好事情发生的场所。下沉与向心的空间,鼓励着人们围坐一起。无论是团聚用餐还是翩翩共舞,这里都可以满足。

材料与光影的敏感性在本项目中尤其突出。拱顶的薄膜材料如同树叶一般在阳光下透射出柔和的光影,白天与夜晚交替变化,营造出充满诗意与灵性的空间感受。清水混凝土与裸露的钢结构梁柱、半包裹的老木头、攀援而上的藤蔓绿植,随时间和季节而自然演变,赋予建筑生命与情感[5]。这种不刻意强调但又无处不在的细节处理,邀请使用者在不自觉的状态下感受空间的魅力,建立人与空间之间更深层次的对话。这是一种对现代生活方式的回应,更是一种对人类幸福感的隐秘追求。

建筑的室外与室内的部分结构选用了老木头和再生椰壳材料,这种材料以给人温和亲润的感受,与微水泥和钢架这些工业要素形成鲜明对比。在项目的自然主义设计理念中,可持续的自然材料不仅从审美角度上贴近自然,更重要的是从设计出发身体力行地保护自然。在这座“连续的自然”之中,我们希望传达的是一种更具深度、更富诗意、更贴近生活的设计态度:建筑不再仅仅是冰冷的构筑物,而是城市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静静地、生动地为人们提供平和、美好的日常体验。这不仅延续了我们对“平热”和“淡景”的哲学思索,更进一步迈向了一种更广阔、更具人文关怀的自然主义设计探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